甘肅建投生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隸屬于中國500強企業—甘肅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甘肅建投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治理板塊發展的新業態公司。
2018-10-19
0
分享
前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明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作出了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強調要“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這為我們加快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省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正處于轉型發展、脫貧攻堅、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協同推進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黨中央交給甘肅的政治責任。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圍繞“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總目標,以新時代的新站位新視角,準確認識把握省情,認真汲取甘肅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深刻教訓,舉一反三,果斷調整發展思路,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的總方向和主基調,將構建生態產業體系作為我省發展的主攻方向,以推進高新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核心,以資本、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為支撐,通過資源節約集約和創新發展驅動,提高產業資源化、循環化、生態化水平,努力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促進發展模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從源頭上根本上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按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要求,依據《關于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決定》,編制《甘肅省推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指導我省推進生態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據和實現綠色發展崛起的綱領性文件。
第一章發展基礎和環境
一、發展基礎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精心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推進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取得新的進步。
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生態建設加快推進。先后出臺《甘肅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甘肅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甘肅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甘肅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撐。有序推進甘南等4市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制定實施《甘肅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確定的52項重大生態工程完成階段性目標,敦煌、祁連山、黑河、石羊河、“兩江一水”、渭河源區、黃河上游流域等重大生態保護規劃獲批并加快實施。
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全面完成國家下達“十二五”節能減排降碳等約束性指標任務,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2016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1.004噸標煤/萬元,較2010年下降29.1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19.1%,較2010年提高3.56個百分點,單位生產總值用水量164立方米/萬元,較2010年下降45.8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比2010年下降12.4%、11.8%、11%、15.9%。全省14個市州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14.7%,空氣質量平均優良率達到83.6%,38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2.1%,18個重點監管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Ⅲ類水質目標。
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基本建成,生態產業發展探索逐步深入。認真組織實施國務院批復的《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重點工作任務和主要指標順利完成,“四位一體”循環體系初步形成,“五大載體”建設進展順利,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試點示范成效顯著,形成《甘肅省循環經濟百佳項目》等十余項成果,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基本建成,順利通過國家評估。積極探索發展綠色生態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攻堅戰,開展“雙創”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建設蘭白綜合性高技術產業聚集區和金昌新材料產業、蘭州生物產業、酒泉新能源產業以及天水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13.1%。一二三產比重從2010年的14.5:48.2:37.3調整為2016年的13.7:34.9:51.4,三產占比首次突破50%。
二、機遇和挑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提出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產業發展逐步走向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國家對西部地區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改革創新,釋放出了很多的紅利和強大的動力,這些都為我省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提供了新空間、帶來了新機遇。
同時,我省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總體水平仍然較低,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與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突出,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任務尚未完成,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原材料工業占比高,生態產業鏈條短、產品層次低,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弱外送不足,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數據信息等新興產業處于起步階段,部分地區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支持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財稅政策、綠色金融、資金支持、人才支撐等方面保障能力明顯不足,發展生態產業、實現綠色崛起任重道遠。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甘肅是一個內陸欠發達省份,戰略位置重要,資源相對豐富,但經濟發展滯后,生態環境脆弱,貧困問題突出,發展優勢和劣勢都比較明顯,發展潛力和困難也都比較大”的省情實際和階段性特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把構建生態產業體系、走綠色發展的路子作為踐行生態文明的實際行動,搶抓“一帶一路”建設這個最大機遇,堅持長短結合,謀劃一批牽一發動全身、既能盡快實施見效又有利于積蓄長遠發展動能的綠色生態產業重大項目,大幅提高生產綠色化程度,促進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態環境代價的粗放生產方式向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雙輪驅動的集約生產方式轉變,加速能源資源利用從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綠色、安全轉型,以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為突破口,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守護好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根本上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快新時代幸福美好新甘肅建設進程。
第二章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前提,著力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中醫中藥、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數據信息、軍民融合等綠色生態產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綠色發展崛起,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
二、基本原則
堅持保護優先,協調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建立綠色發展的政策導向,堅決守住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紅線。統籌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決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暫時的經濟增長,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堅持創新驅動,動能轉換。發揮創新對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主推作用,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和發展模式,優化創新要素配置和供給。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協同融合,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循環利用,綠色轉型。以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為重點,按照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產業大循環的要求,把循環發展作為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基本途徑,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加快循環型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構建生態產業體系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注重加強規劃指導,強化政策引導,放寬市場準入,凝聚各方共識,引領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順應產業發展趨勢,遵循產業發展規律,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生態產業體系建設的內生動力和內在活力。
堅持示范引領,整體推進。以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為突破口,選擇優勢地區和重點行業,建設一批綠色生態示范產業園,實施一批綠色生態示范重大工程,引領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高端化轉型發展,整體推進生態產業體系建設。
三、發展布局
圍繞構建生態產業體系,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突出區域特色、優化空間布局,推動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建設中部綠色生態產業示范區、河西走廊和隴東南綠色生態產業經濟帶,走出一條各具特色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中部地區。圍繞蘭州新區、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整合聚集創新要素,加大科技創新支撐,培育壯大節能環保、先進制造、中醫中藥、數據信息、通道物流等重點產業,大力發展馬鈴薯、高原夏菜、草食畜牧等特色農業,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傳統產業清潔化改造,強化黃河流域甘肅段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打造以蘭白城市群為重點,城鄉一體化的中部綠色生態產業示范區,引領全省綠色發展。
河西地區。以構建河西內陸河流域生態屏障為重點,加快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堅持節約優先、以水定產,大力發展節水型綠色產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戈壁農業和以核能循環利用為主的軍民融合等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推進有色冶金等傳統行業綠色化改造,建設河西走廊干旱區綠色生態產業經濟帶,促進綠色轉型升級。
隴東南地區。以加強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為重點,強化生態環境監測和科學技術支撐,突出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防治、流域綜合治理和防災減災,提高能源清潔利用水平,發展壯大先進制造、文化旅游及保健養生等特色優勢產業,提升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綠色化水平,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設隴東南開放型綠色生態產業區域合作經濟帶,推動綠色富民強縣。
四、主要目標
到2020年,產業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態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生態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清潔生產、高效生產、低碳生產占主導地位,為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經過5-8年的發展,清潔生產產業初具規模,傳統產業綠色發展水平和質量效益顯著提高;節能環保、清潔能源、中醫中藥、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數據信息、軍民融合、先進制造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循環農業優勢彰顯、打響綠色生態品牌,建成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構建市場潛能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生態產業體系,綠色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形成綠色生態產業發達、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的發展格局。
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規模進一步壯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節能環保產業產值2020年達到1000億元,2025年達到2000億元。清潔生產、高效生產、低碳生產的產業發展特征更加明顯,基本建成協調發展的生態產業體系,綠色生態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顯提高,建成一批生態產業示范工程和示范園區,生態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資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綠色。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約能源、主要污染物減排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等約束性指標,能源、水資源、土地總量和強度“雙控”成效明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0%,一般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資源能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水平顯著提高。
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到2020年,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重點區域治理成效顯著,整體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2%以上,境內黃河、長江、內陸河三大流域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92.1%以上。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3%,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第三章加快綠色生態產業發展
以培育支柱產業為目標,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積極融入和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大局,搶占文化、通道、技術、信息“制高點”,重點發展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環農業、中醫中藥、數據信息、軍民融合等產業,著力發展清潔生產、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先進制造等產業,實施十大重點工程,積極構建生態產業體系,促進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新興產業“挑起大梁”,走具有甘肅特色的高質量綠色發展道路,實現綠色發展崛起。
一、加快培育節能環保產業
圍繞高耗能、高污染工業領域和區域綜合環境治理,加快推進節能減排、污染防治和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加大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加強技術裝備應用推廣,強化服務體系支撐,提高節能環保產業優勢領域核心競爭力,加快形成技術含量高、市場潛能大、特色突出、功能完備的產業體系。
強化關鍵技術研發。建立企業牽頭組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在節約能源、大氣治理、污水處理、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在余熱余壓利用、脫硫脫硝、環境監測監控、稀貴金屬提取利用、電子廢棄物處理、有機廢水處理等領域開發一批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裝備和產品,推動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行業關鍵技術產業化、規?;a應用,提高我省傳統優勢產業的節能環保水平,推動形成新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新優勢。
加強裝備和技術推廣。發揮蘭州新區甘肅省節能環保產業園等節能環保產業基地的集聚作用,通過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帶動戰略,配套建設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高裝備和技術的成套化生產能力。重點培育節能節水、污染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行業骨干企業先行發展,提高技術整合能力,優化裝備和技術的集成化水平。全面拓展裝備和技術的應用面,在電力、有色、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載能、高排放產業領域,加大先進裝備和技術應用力度,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以廢舊產品再利用為主的再制造產業,建設西部地區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區域性集散交易中心。加快蘭州經濟開發區紅古園區“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在全省打造一批產品技術先進、產業特色鮮明、集聚效應明顯、配套體系健全的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大力推廣新型裝配式建筑材料,加強對可循環利用綠色材料的研究應用。積極構建和完善鎳鈷等有色冶金材料高值利用、尾礦尾渣綜合利用、餐廚垃圾收運處理、沼氣綜合利用等產業鏈,形成骨干企業突出、產業鏈條完整、橫向關聯配套、縱向延伸拓展的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架構,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引導大型節能環保裝備制造企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鼓勵大型重點用能、排放單位依托自身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開展節能環保服務。大力發展合同能源、合同節水管理、能源監測和能效測試、環境工程設計與施工服務、污染治理設施運營服務、生態環境修復、綠色產品認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節能環保服務業,加快推進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發展,逐步提高節能環保服務業比重,不斷優化節能環保產業結構。
專欄1節能環保產業培育工程
1.節能技術和裝備。重點發展高效鍋爐窯爐技術與裝備研發服務中心,加快建設千萬噸級煤粉生產、加工、配送為一體的高效鍋爐制造基地;推動電機節能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建設國家級高效節能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產業化基地;加快高效蓄熱、換熱及冷卻技術裝備產業化、規?;a應用,加快高效節能照明產品設計研發與規?;a。
2.環保技術和裝備。重點推進煙氣綜合處理一體化、高壓靜電除塵器、揚塵治理設備、垃圾無害化處置及資源綜合利用設備等技術及裝備、產品開發應用。引進一批在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危險廢物與土壤污染治理環境監測儀器和自動監控裝置生產等方面具有較高技術裝備水平和較強產業競爭力的企業,提升裝備產業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
3.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打造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循環經濟產業鏈和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及廢舊設備回收利用產業鏈,建成天水再制造生產基地。發揮金川神霧、白銀有色等重點企業示范帶動作用,提升硅微粉、粉煤灰、煤矸石、尾礦尾渣等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重點推進農林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加快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全面開展標準化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建設和改造,建成一批功能明確、管理規范、區域輻射和帶動作用顯著的再生資源市場。
4.節能提標改造。實施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鍋爐(窯爐)改造、節約和替代石油等重點用能單位綜合能效提升項目,推廣工業低品位余熱暖民工程、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合同能源管理推進、城鎮化節能升級改造等節能重點工程。
5.綠色建筑行動。推動新建公共建筑、新建棚戶區改造工程(鎮除外)、新建10萬平米及以上的住宅小區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鼓勵商業房地產開發等建設項目積極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在建造階段推廣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推廣鋼結構裝配式建筑。
二、著力提升清潔生產產業
按照“資源化、循環化、再利用”原則,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加大清潔生產技術研發和推廣,推行清潔生產方式,加大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煤炭電力等傳統重化工業和傳統制造業高新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優化工業園區布局,推動產業集聚循環發展,大力發展清潔生產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加大清潔生產技術工藝研發。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鼓勵大型企業聯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大清潔生產共性技術研發,開展關鍵工藝技術攻關,引進一批適用我省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的先進成熟工藝技術,加快重大清潔生產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示范。加大對中小企業清潔生產技術創新支持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清潔生產技術和產品。創新清潔生產管理和服務,構建“互聯網+清潔生產”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清潔生產技術產業化服務中心,促進清潔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
深入推進綠色化改造。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化、生態化改造,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斷完善工業循環產業鏈,促進產業互為上下游、原料互為支撐、良性循環耦合,引導工業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轉向“全生命周期控制”。優先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行業,選擇一批重點企業,優化廠區內能流、物流路徑,采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加快重化工業清潔生產改造步伐,創建綠色工廠,持續降低工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產生量。在煤炭、石油、有色冶金、非金屬等行業,建立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引導和鼓勵企業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應用采礦新設備、新工藝,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施余熱余壓回收、中水回用、廢渣資源化等綠色化改造工程,促進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和能源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方式。牢固樹立源頭預防、過程控制的清潔生產理念,打造綠色生態生產體系,開展產品生態設計,逐步完善產品生態設計標準體系。制定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技改及人工智能專項行動計劃和政策支撐體系。優先選擇綠色原料,鼓勵和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減少有毒有害原料的使用,從源頭削減或避免產生污染物。繼續實施高風險污染物削減行動計劃,鼓勵企業使用節能降耗的先進設備,實施設備運行綠色化管理,加大企業廢物利用,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強資源分類利用和循環使用、能源梯級利用,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
推進園區化循環化發展。有序推進城市主城區鋼鐵有色、石油化工、水泥建材等重污染企業實施環保改造和出城入園。充分發揮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的平臺載體作用,改造提升縣區工業集中區,推動傳統產業向園區聚集,實現要素配置集約化、資源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以循環化改造和清潔生產為突破口,進一步強化循環經濟產業鏈延伸、資源分類利用和循環使用、能源梯級利用,建立健全循環型產業體系,推進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實施園區資源共享、污染集中防治、技術研發、統計監測等循環經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園區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及資源綜合利用,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專欄2清潔生產產業提升工程
1.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能源等傳統支柱產業領域,每年實施50個左右重大技術改造提升項目,支持企業加快技術裝備提升、智能化改造和產品升級換代等步伐,促進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2.清潔生產基地建設。依托蘭白、平慶地區打造新型石化產業清潔生產基地,依托金川公司、白銀公司等大型企業打造有色金屬清潔生產基地,依托嘉峪關工業園區打造鋼鐵清潔生產基地,依托平涼工業園區、長慶橋工業集中區等工業園區打造隴東能源化工清潔生產基地。
3.綠色工廠礦山建設。優先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選擇一批工作基礎好、代表性強的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工程,通過合理布局廠區內能流、物流路徑,采用綠色建材改造廠房,采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淘汰落后設備,建設綠色礦山,推行資源能源環境數字化、智能化管控系統,實現工廠的綠色發展。
4.園區循環化改造。重點實施關鍵補鏈項目、延鏈項目、配套項目、原材料精深加工項目、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項目。2019年底前完成8個國家園區循環化試點改造,逐步對其他27個省級以上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到2025年,所有國家級開發區和80%以上省級開發區全部完成循環化改造。
三、持續優化清潔能源產業
大力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圍繞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推進風光水火核“五位一體”綠色能源體系建設,持續優化能源結構,深化電力體制改革,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利用,推動清潔能源產業提質增效發展。
加快發展核能產業。立足甘肅核能產業、清潔能源發展現狀,緊扣能源強省戰略,充分發揮釷、鹽等關鍵原材料資源優勢,加強與中科院上海分院應物所合作,以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項目為龍頭,帶動原材料、裝備制造等上下游配套產業發展。加強熔鹽儲熱、高溫制氫等技術研發應用,促進核能技術與風光電產業、煤化工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有序推進風光電發展。按照“優先存量、優化增量”的原則,堅持“集中式與分散式并舉”,采取競爭性方式配置風、光電項目,實現資源更優配置,促進風光電技術進步和上網電價降低。穩步推進酒泉、通渭等風電基地建設,加快建設風電平價上網示范項目,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白銀平川、武威等地建設光伏領跑技術基地。促進制造業、農業與光伏發電互補發展,探索分布式光伏發電新模式。大力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完善配套電網設施,增加貧困群眾的穩定收入。完善光熱發電示范項目規劃布局,在資源富集、建設條件優越的敦煌、玉門等地,積極發展太陽能光熱發電,促進光熱發電技術在城市供暖、系統調峰等領域應用。
積極發展其他清潔能源。加快推進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在天水和定西等資源優勢較為明顯的地區,創建一批地熱供暖示范小區。因地制宜發展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質直燃發電,完善生物質資源收集、運輸、存儲、轉化體系,重點在定西、張掖、慶陽等地規劃建設一批農林生物質發電和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有序推進水電開發,加強水電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保護流域生態環境。
加大新能源消納外送。實施規?;娲l電,最大限度挖掘酒鋼集團、金川公司、玉門石油公司等企業自備電廠調峰潛力,開展自備電廠與新能源企業發電權置換交易。通過完善電價優惠政策,打造電價洼地,積極探索建設新能源就近消納產業示范園區,推動新能源產業與先進高載能產業聯動發展。加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力度,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有效拓寬我省電力消納渠道。用好國家關于北方地區清潔供暖價格政策,指導推動建成一批新能源清潔供暖項目,在農村和城市供熱管網未覆蓋地區積極推廣發熱電纜、電熱膜、碳晶板材料等分戶式電采暖模式。搶抓市場機遇,擴大省內外中長期交易和現貨交易電量,加大電力外送。通過綜合施策,逐步形成公平、開放、靈活的新能源消費市場,促進新能源就近消納。
加快智能電網建設。推進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信息通信平臺等全流程智能電網建設,提升電網靈活可靠接納新能源和用戶智能消納新能源的能力,打造中國西部電網樞紐、新能源輻射中心。搭建清潔能源綜合利用宣傳培訓、科研攻關、仿真試驗的綜合平臺,開展能源互聯網研究與應用。探索建立容納高比例波動性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發輸(配)儲用一體化的局域電力系統,探索電力能源服務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和新業態,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電網技術體系和管理體制。
推進多能互補發展。在新建城鎮、產業園區、大型公用設施、商務區等新增用能區域,加強終端供能系統統籌規劃和一體化建設,因地制宜實施傳統能源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能源的協同開發利用。優化布局電力、燃氣、熱力、供冷、供水管廊等基礎設施,通過天然氣熱電冷三聯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網等方式實現多能互補和協同供應。利用大型綜合能源基地風能、太陽能、水能、煤炭、天然氣等資源組合優勢,提高靈活調節性火電機組的調峰能力,建立配套電力調度、市場交易和價格機制,加強國內外成熟儲能技術推廣應用和跟蹤研究,開展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一體化運行。
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抓住國家將我省列入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省份的有利時機,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推動電力市場逐步向各類售電公司放開。繼續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組織實施電力直接交易,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用能成本。完善新能源消納市場機制,建立有償調峰機制,引導發電企業主動調峰,培育具有需求側響應能力的用電負荷,優化統籌全網調節資源,有效促進新能源消納。加快推動跨區域電力交易,擴大外送電規模。積極探索售電側改革,有序放開發電計劃。
專欄3清潔能源產業優化工程
1.核技術產業。重點建設中科院核創院武威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實驗基地、高溫熔鹽儲能示范與應用推廣項目、低碳新能源系統示范項目、釷基乏燃料鹽干法批處理示范項目等重點項目。
2.新能源發電。加快華能瓜州干河口北5萬千瓦等3個風電平價上網項目和首航節能敦煌熔鹽塔式10萬千瓦光熱發電示范項目等9個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認真落實好國家下達我省的光伏扶貧項目指標。到2020年,全省建成并網風電裝機1400萬千瓦、光電裝機990萬千瓦、光熱裝機110萬千瓦。
3.地熱能和生物質發電。加大地熱資源勘探開發,加大生物質能技術應用,積極推進通渭縣、張家川縣淺層地熱供熱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高臺縣生物質發電、慶陽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
4.新能源清潔供暖示范。利用棄風棄光電量,開展清潔能源供暖試點示范,建設瓜州縣、通渭縣等新能源清潔供暖示范工程,逐步在其他具備條件的縣市區推廣電采暖替代燃煤鍋爐采暖。
5.新能源微電網。加快建設玉門經濟開發區科陸智能微電網試驗示范項目、肅州區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實現清潔能源自給率超過50%,并具備孤網運行能力。
6.多能互補工程。重點推進蘭州新區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綜合智慧能源工程、甘肅白銀銀西產業園多能互補、敦煌3×50兆瓦太陽能熔鹽塔式供熱電站、玉門科陸光儲電網融合驗證等項目建設,探索多能互補發展新模式。
7.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快建設敦煌100%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城市,力爭實現100%消費新能源。積極推進金昌、武威等地新能源示范城市規劃建設工作,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四、大力發展循環農業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圍繞解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高效節水技術應用、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突出問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積極構建循環農業體系,提高農業循環化發展水平。
優化農業生產布局。依據各區域自然條件、功能定位和特色優勢,進一步完善沿黃農業產業帶、河西農產品主產區、隴東農產品主產區、中部重點旱作農業區、隴南天水南部山地特色農業區、甘南及祁連山高寒牧區“一帶五區”農業發展格局,推進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更多具有甘肅優勢的“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產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功能,提升農產品競爭力。
推行循環農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和林業清潔生產,推行高效互補、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推動農村生活廢棄物循環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農田廢棄物回收利用、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構建農業循環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推進廢舊農膜、灌溉器材、農藥包裝物回收利用,構建全配套回收利用體系。全面落實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推廣“秸稈-畜禽養殖-糞便-沼氣-有機肥-果園(菜園)-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秸稈-基質-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飼料有機肥-生態養殖和有機農業”等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推進林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發展壯大特色優勢農業。大力發展壯大糧食生產、設施蔬菜、優質林果業,提升馬鈴薯、現代制種、草食畜、中藥材、釀酒原料等特色優勢產業。突出“小而特、小而優、小而精、小而美”,發展具有區域特色優勢的小雜糧、百合、油橄欖等特色農產品。強化農產品品種、品質、品牌建設,大力推行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國家地理保護標志農產品開發認證,建設一批地域特色鮮明的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推進草地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鼓勵中央廚房、共同配送等冷鏈物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創新應用,大力培育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全面提升冷鏈物流水平。
大力發展戈壁生態農業。充分利用河西沙漠戈壁、鹽堿地和廢棄地等資源,集合光照足、溫差大、病害少等獨特優勢,在生態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以農業廢棄物為主要原料,以高標準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為載體,以基質無土栽培技術為核心,集成有機營養枕、水肥一體化、保護地栽培及光伏新能源等系列先進技術,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初步形成設施裝備先進、科技支撐水平高、綜合生產能力強、生態環境友好、產品特色鮮明的戈壁農業產業帶,打造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戈壁農業”品牌,打造西北乃至中亞、西亞、南亞和中東歐的“菜籃子”生產供應基地。
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統籌基礎設施、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環境風貌,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生產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實施以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業產業化和生態化改造,提升農產品的加工檔次和技術含量。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探索農牧結合、產加配套、糧飼兼顧、種養循環、集約發展的循環農業發展道路。積極推進大宗農產品開展期貨交易,培育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電商企業,促進互聯網與循環農業緊密融合。
著力推進“三園一體”建設。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等“三園”建設,充分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構建生態農業生產和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等功能相互融合。結合國家政策導向,在全省范圍內選擇一些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農村小城鎮和鄉村旅游點,積極開展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的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為全省田園綜合體發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專欄4循環農業發展工程
1.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推動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支持規模養殖場建設糞污收集、貯運、處理、利用設施。建設病死畜禽、水生生物、屠宰廢棄物處理設施,因地制宜發展各類沼氣工程、有機肥設施,支持在種養大縣開展規?;?、專業化的生物天然氣示范,實施果菜茶有機肥代化肥行動。推進農林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推進廢舊農膜、灌溉器材、尾菜等回收利用。
2.戈壁生態農業。在河西地區沙漠戈壁發展高效節水設施農業,到2020年,新建30萬畝高標準設施農業,智能連棟溫室150畝,新增優質高效園藝作物產品250萬噸,年實現產值120億元,初步建成設施裝備完備先進、科技支撐水平高、綜合生產能力強、生態環境友好、產品特色鮮明的戈壁生態農業產業帶。
3.國家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進一步發揮甘肅氣候類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水土污染較少的獨特優勢,打造國家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主要建設綠色農牧漁生產、綠色農產品加工、綠色農產品流通、耕地資源保護、農業節水、產地生態環境保護、質量安全與品牌體系建設、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等八大工程。
4.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農耕食文化傳承工程,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等新興產業。實施“互聯網+循環農業”行動,積極發展信息化農業、創意農業、工廠化農業。大力培育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到2020年,培育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0家,縣級以上示范性合作社1萬家,家庭農場2萬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5%以上,全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
5.田園綜合體建設。選擇部分基礎較好的縣區,積極探索開展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主要包括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機制、構建農民持續增收機制、建立農村生態文明發展機制等,推進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基本完善,生活垃圾污水亂排亂放得到有效管控,村內道路通行條件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干凈整潔,農民環境衛生意識普遍增強。
6.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加快建設蘭州榆中農產品冷鏈物流園、景泰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會寧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靖遠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白銀平川冷鏈物流中心、張掖高原夏菜冷鏈物流中心,打造冷鏈物流示范項目。加快建設臨夏綠色清真產業物流園、天水農產品物流園區、武威農產品物流中心等物流園區,建設綠色食品物流追溯平臺,推進全省冷鏈物流標準試點和冷鏈物流企業培育工作。
五、發展壯大中醫中藥產業
發揮我省中醫中藥資源優勢,以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為契機,推動中藥材標準化種植、規范化加工、品牌化營銷,完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充分發揮中醫中藥產業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的特點,提升中醫中藥產業發展水平,促進健康甘肅建設。
優化中醫藥產業布局。按照“標準化、規模化、集聚化”原則,充分發揮各地中醫藥資源區位優勢,以蘭州市、定西市為發展核心,重點建設11個道地藥材標準化示范基地(區)、4個中醫藥產業園區、7個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動中醫藥產業規?;⒓s化、集聚化發展,形成布局合理、定位科學、功能互補、配套協作的產業布局。
發展道地藥材標準化種植。按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要求,以當歸、黨參、黃芪、紅芪、大黃、甘草、板藍根、枸杞、半夏等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認證的傳統道地大宗藥材品種為主,以種植大縣為重點區域,扶持建設11個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范基
本文轉載自:中國甘肅網 http://gov.gscn.com.cn/system/2018/02/27/011913143.shtml
甘政發〔2018〕17號